归化城杂咏

祁连呼吸与天通,不与人间节候同。
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
发离汉地根先白,泪过秦山色变红。
驺伍漫劳歌况瘁,侯王犹自佩雕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化城杂咏》是清代诗人徐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呼和浩特的山川地理、边防形势和人文风貌,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面将深入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1. 作者背景:徐兰,字芬若,一字芝仙,号芸轩,为江苏常熟人。他生活在清初至乾隆年间,流寓北通州,并曾得到王士禛的指授。此外,徐兰还擅长绘画,尤精于花卉及人物画,并且他的艺术创作得到了众多友人的支持和赞誉,如与王翚、王原祁等二十九人合作完成《芝仙书屋图》,共六十位题跋者。
  2. 诗歌内容:《归化城杂咏》中描述了归化城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诗中写道:“祁连呼吸与天通,不与人间节候同。”这表明呼和浩特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其他地方的气候截然不同。“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则进一步描绘了寒冷天气中的战斗场景,体现了边塞士兵的艰苦生活。
  3. 社会价值:此诗不仅反映了当时边防的严峻形势,也展现了边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文化自信。诗中的“发离汉地根先白,泪过秦山色变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战争带来的痛苦。而“驺伍漫劳歌况瘁,侯王犹自佩雕弓”则反映了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以及对权力的追求。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 艺术风格:徐兰的诗歌平实而浑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这种艺术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理解。例如,诗句“祁连呼吸与天通,不与人间节候同”用朴素的语言表现了大自然的独特之处,使人能够直观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和季节的变化。
  5. 文化意义:通过对呼和浩特的描述,《归化城杂咏》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载体。它让人们了解到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以及民族精神。这种文化的传承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归化城杂咏》不仅展现了徐兰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考,也反映了清代边疆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社会的风貌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