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惠山绝顶望太湖

三万六千顷,苍茫到眼前。
身如入图画,山欲化云烟。
不速来孤客,初尝第二泉。
何当随范蠡,快泛五湖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惠山绝顶望太湖》是清代诗人徐光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徐光第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初惠山绝顶望太湖》的作者是徐光第,字春衢,萧山人,是道光庚戌进士,官河南知县。他的文学成就在清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含清堂诗存》流传于世。
  • 创作背景:徐光第在游览惠山时所作,当时他站在惠山的最高点——初惠山绝顶望太湖,被眼前景色深深吸引而挥墨成篇。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诗句原文:《初惠山绝顶望太湖》全文如下:“三万六千顷,苍茫到眼前。身如入图画,山欲化云烟。不速来孤客,初尝第二泉。何当随范蠡,快泛五湖船。”。
  • 诗意解读:诗中“三万六千顷”形容太湖广阔无边,“苍茫到眼前”则描绘了太湖水天一色、辽阔无垠的景象;“身如入图画,山欲化云烟”则是诗人将自己比作画中人,将山水融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不速来孤客,初尝第二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欣赏;“何当随范蠡,快泛五湖船”则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1. 艺术特色与价值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湛的描写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初惠山绝顶望太湖》以其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的诗歌作品,《初惠山绝顶望太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而且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

《初惠山绝顶望太湖》不仅是徐光第个人的杰作,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文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