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秋夜

绣幕低垂,银钩双控。
栏杆十二花阴重。
空馀今夜月华明,画楼寂寞无人共。
髻乱惊鸦,钗欹金凤。
避愁无计惟寻梦。
几番辗转不成眠,谁家玉笛声三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秋夜》是清代诗人俞庆曾的作品。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夜晚的宁静与哀愁,表达了作者在秋夜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沉思。下面是对其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俞庆曾,字吉初,号琴情,浙江德清人。他是俞樾的孙女,举人宗舜年继室,著有《绣墨轩诗稿》《绣墨轩词》等作品。
  1. 词作原文
    秋露泠泠,秋风细细。秋虫切切如私语。有人不寐倚秋灯,银屏疏影秋如水。秋入秋肠,愁生愁际。秋声听彻无情绪。开帘独自看秋星,秋河隐隐微波起。

  2. 词作解析

  • 意象运用:词中的“秋露”“秋风”“秋虫”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寂静的秋夜之中。
  • 情感表达:词中的“有人不寐”和“银屏疏影”透露出词人在秋夜中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 语言特色:词的语言清新而不失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1. 艺术手法
  • 象征手法:秋露、秋风、秋虫等元素不仅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
  • 对比手法:将“银屏疏影”比作“秋如水”,通过对比增强了词的意境和深度。
  • 音乐性:整首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踏莎行·秋夜》作为一首古典诗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后人多次引用和欣赏。
  • 艺术鉴赏: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语言风格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要素,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踏莎行·秋夜》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表达和高度艺术成就的古典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内心体验,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这首词不仅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为后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