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奇玉之长沙

君山一点望中青,天畔长沙应小星。
此去洞庭秋正好,蘼芜千里待扬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胡奇玉之长沙》是清朝徐善的作品,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徐善(约公元1760年—约公元1823年),字子美,号雪庐,江苏苏州人。他生活在清朝乾嘉时期,是清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其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清新脱俗。
  1. 诗歌原文
    君山一点望中青,天畔长沙应小星。此去洞庭秋正好,蘼芜千里待扬舲。

  2. 诗歌赏析

  • 情景交融:首句“君山一点望中青”描绘了诗人远眺湖中的君山,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次句“天畔长沙应小星”则将诗人的目光转向了远方的长沙,用“小星”比喻长沙城在夜空中的渺小与孤独。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地理位置的差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 意境优美:第三句“此去洞庭秋正好”,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别的深深不舍。洞庭湖的秋意正浓,而诗人却要离去,这份遗憾和无奈溢于言表。末句“蘼芜千里待扬舲”则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蘼芜,一种香草,常用来比喻思念之情。扬舲则是扬帆的意思,意味着诗人将带着对友人的祝福,乘舟远行。
  1. 文学价值
  • 艺术风格:《送胡奇玉之长沙》的艺术风格以清新脱俗著称。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作为意象载体,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
  • 文化内涵:此诗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而且在内容上也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对一位文人即将离开故土的感怀,更是对人生离别、思念等普遍情感的深刻抒发。
  1. 现代影响
  • 教育意义:该诗作为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艺术欣赏:从艺术角度来看,《送胡奇玉之长沙》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不可或缺的佳作。同时,它也为读者提供了审美享受,让人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送胡奇玉之长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还展示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