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高工部寓公西园

十亩闲园旧板桥,道南重过黯魂消。
秋花黄蝶犹成队,晓露红兰惜易凋。
事去英雄时坎坷,年来车马巷萧条。
灵均一去何由返,空对江潭赋大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高工部寓公西园》是清代诗人孙一骝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与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孙一骝,清代诗人,其具体生平不详,但据诗中内容推测,他可能生活于清朝中期,对西园有所眷恋。
  • 创作时间:《重过高工部寓公西园》的创作时间未明确,但从内容上看,应是在诗人的晚年。这一时期,孙一骝或许经历了人生的低谷,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十亩閒园旧板桥,道南重过黯魂消。
    秋花黄蝶犹成队,晓露红兰惜易凋。
  • 翻译:在十亩闲静的花园里,曾经走过的石板桥依然存在,当我再次路过这里时,心中充满了黯然的情绪。秋天的花虽然美丽,但黄蝶已经成队飞舞;清晨的露水和鲜红的兰花虽然娇嫩,但都显得如此脆弱,随时都可能凋谢。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此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西园秋日的景象,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岁月的流逝之感。
  • 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昔日的美好与现在的萧条,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 语言优美:诗句如“十亩閒园旧板桥”等,用词精准,形象生动,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 历史意义与影响
  • 文化传承: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该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窗口。
  • 艺术价值:从艺术角度看,《重过高工部寓公西园》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1. 文学风格与特点
  • 简洁明快:整首诗篇幅不长,但每一句都紧扣主题,表达清晰,读来流畅自如。
  • 含蓄深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隐喻了人世的沧桑和内心的感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 社会背景与时代背景
  • 社会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清代中期的社会现状,当时的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淡出,转而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
  • 时代背景:在清王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背景下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深入分析《重过高工部寓公西园》这首文学作品时,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得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是永恒不变的。通过欣赏和研究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