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遇 其二

桃溪重到月痕移,帘眼参差望眼痴。
镜影难凭方士觅,闺情曾访济尼知。
莲须水落才逢藕,柳为风狂已乱丝。
此是昨朝相见地,悄无人在立多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兰舟纪遇 其二》是清代诗人孙原湘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孙原湘(1760-1829),字子潇,一字长真,又自署为心青,晚号姑射仙人侍者。他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是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孙原湘以他的诗作和文学才华著称,尤以其婉约派诗风而闻名,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 诗歌原文
    只在波光淡荡中,橹枝无力忽西东。
    难从白日回惊电,反恨青天转顺风。
    燕子逼帘时远近,桃花隔竹更玲珑。
    如何十二峰峦远,只与阑干一抹同。

  3. 诗歌解析

  • 自然意象:孙原湘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如“波光”、“橹枝”、“燕子”和“桃花”,这些元素共同构筑出一个充满生机与动态的自然画面。诗中的“波光”与“燕子”、“桃花”形成了和谐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态美。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无法把握的无奈与怅然。诗句“难从白日回惊电,反恨青天转顺风”透露出诗人在面对自然界变幻无常的美景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又有对大自然的敬畏。
  • 哲理思考: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隐喻人生的起伏和变迁。例如,“如何十二峰峦远,只与阑干一抹同”可能暗指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与失落。

《兰舟纪遇 其二》不仅展现了作者精湛的诗歌技巧,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孙原湘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自然之中,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