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遇 其一

蓦地娇羞不自禁,银钩却下绣帘深。
寻常难得花枝笑,咫尺微闻玉佩音。
半面向人犹掩敛,回身何事独沉吟。
眼波便是秦台镜,照彻狂生一寸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纪遇 其一》是孙原湘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孙原湘,字子潇,号陶庵,晚号藕庵,湖南湘潭人。他是清乾嘉时期的重要学者、诗人,尤以古文名噪一时,与王士禛、朱彝尊等为友。
  1. 诗歌原文
    蓦地娇羞不自禁,银钩却下绣帘深。
    寻常难得花枝笑,咫尺微闻玉佩音。
    半面向人犹掩敛,回身何事独沉吟。
    眼波便是秦台镜,照彻狂生一寸心。

  2. 诗歌解析

  • 首联:“蓦地娇羞不自禁”,描述了一位女子突然的娇羞之态,她的羞涩之情难以抑制,犹如银钩般下坠,却又被深深的绣帘遮掩。这种描写细腻而生动,让人感受到女子的娇羞与内心的不安。
  • 颔联:“寻常难得花枝笑,咫尺微闻玉佩音。”这两句则描绘了女子在花前的情景。她的笑容如同难得一见的花枝般珍贵,而她手中传来的玉佩声则显得格外清晰。这里的“花枝”和“玉佩”都是女性的象征物,通过这些物品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与娇艳。
  • 颈联:“半面向人犹掩敛,回身何事独沉吟。”这句诗描绘了女子在面对他人时的害羞状态。尽管她半面向人,但仍然掩藏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她转身离去时,独自沉思,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这一细节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
  • 尾联:“眼波便是秦台镜,照彻狂生一寸心。”这里用“秦台镜”来比喻女子的眼神,仿佛镜子一样能够照出人心。同时,也表达了男子对于女子的感情深沉,即使女子转身离去,他的内心依然被她所牵动。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 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孙原湘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和动作,如“娇羞”、“银钩下绣帘”、“花枝笑”等,这些都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极强,读者可以在脑海中清晰地想象出场景。
  • 情感丰富:通过对女子的细致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也有因女子羞涩而产生的无奈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情感底蕴。
  • 语言优美:孙原湘的语言风格优雅而富有韵味,他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既富有诗意又不失严谨。这种语言风格使得《纪遇 其一》成为了一首经典的文学作品。
  1. 文化意义
  • 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女性的描写往往较为含蓄,而孙原湘在这首诗中对女子的形象进行了大胆且细致的刻画。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看法,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用于研究和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角色。
  • 爱情主题:诗歌中的“狂生”一词,暗示了爱情中的热烈与疯狂。这种情感的强烈表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反传统色彩,反映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追求。
  • 哲理意味:“眼波便是秦台镜”,这一句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意味。它不仅仅是对女子目光的描述,更是对人心和人性的深入探讨。这种探索使得诗歌具有了一定的哲理价值和思考空间。

《纪遇 其一》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文学作品,也是对古代女性生活和心理的一种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