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人有言饥民者

仙人活民苦无力,只煮华阳洞边石。
山枯石熟屑作糜,万人食石山不辞。
今年石枯屑不得,仙力岂亦因民疲。
老榆无皮惨行路,已被强梁析薪去。
得钱甚者卖作香,迩见村中复无树。
泉乾喜看河底裂,食土一月兼呕吐。
已知旦夕委沟渠,反使泥沙葬肠肚。
中人活田竭万钱,典衣赁宅绝可怜。
一升一斗得何补,闭户食尽身无绵。
勘灾不成或疑诈,堂上书生独悲咤。
舂泥屑石勿浪传,长吏言遭上官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乡人有言饥民者》是清代诗人孙星衍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当时民众的艰苦生活和官府对灾情的忽视或敷衍态度。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诗歌原文:《乡人有言饥民者》是清代诗人孙星衍所作的诗作。其内容如下:
仙人活民苦无力,只煮华阳洞边石。  
山枯石熟屑作糜,万人食石山不辞。  
今年石枯屑不得,仙力岂亦因民疲。  
老榆无皮惨行路,已被强梁析薪去。  
得钱甚者卖作香,迩见村中复无树。  
泉乾喜看河底裂,食土一月兼呕吐。  
已知旦夕委沟渠,反使泥沙葬肠肚。  
中人活田竭万钱,典衣赁宅绝可怜。  
一升一斗得何补,闭户食尽身无绵。  
勘灾不成或疑诈,堂上书生独悲咤。  
舂泥屑石勿浪传,长吏言遭上官骂。  
  1. 作者简介
  • 孙星衍:字伯渊,又字渊如,号季逑。他是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二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曾被授予编修职位,因其批评和珅,最终被留职但未入馆,后来改任刑部主事,官至山东督粮道。
  • 政治与学术生涯:孙星衍的政治生涯较为坎坷,他曾因批评和珅而受到牵连,并因此被免官。他的学术成就也十分突出,不仅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还旁及诸子百家,必通其义。他的著作包括诗词、文论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诗歌解读
  • 社会现状描绘:诗歌中“仙人活民苦无力”等句子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他们不仅要承受饥饿,还要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山枯石熟屑作糜”,这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无助感。
  • 对官府的讽刺:诗中多次提到官府的冷漠态度,如“得钱甚者卖作香”,表明官员们对于灾情的关注不足,甚至将救灾物资当作商品出售,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民众的进一步剥削和伤害。
  • 对未来的担忧:“已知旦夕委沟渠,反使泥沙葬肠肚”等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状况未来的担忧,暗示如果不采取行动,后果将更加严重。
  1. 历史背景
  • 清朝时期:这首诗写于清朝时期,这是一个封建王朝逐渐没落的时代。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经济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土地兼并、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
  • 民间疾苦:由于连年战争和政治腐败,民间疾苦日益加剧。农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常常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1. 艺术特色
  • 生动的语言: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充沛,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强烈的对比:诗人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强化主题,例如将农民的苦难与仙人的无忧无虑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农民所遭受的困苦。
  1. 现实意义
  • 反思历史: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对历史的反思。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回顾,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
  • 呼吁关注:诗人通过诗歌呼吁社会各方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这种声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乡人有言饥民者》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和批判。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民众的苦难,同时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真实而又深刻的描绘,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