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活民苦无力,只煮华阳洞边石。
山枯石熟屑作糜,万人食石山不辞。
今年石枯屑不得,仙力岂亦因民疲。
老榆无皮惨行路,已被强梁析薪去。
得钱甚者卖作香,迩见村中复无树。
泉乾喜看河底裂,食土一月兼呕吐。
已知旦夕委沟渠,反使泥沙葬肠肚。
中人活田竭万钱,典衣赁宅绝可怜。
一升一斗得何补,闭户食尽身无绵。
勘灾不成或疑诈,堂上书生独悲咤。
舂泥屑石勿浪传,长吏言遭上官骂。
我们需要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 乡人有言饥民者:
- 注释:这里提到“乡人”和“饥民”,说明是关于饥荒的民谣。
- 仙人活民苦无力,只煮华阳洞边石:
- 注释:“仙人”可能指的是神仙或修行之人,而“活民苦无力”则表达了他们对人民的苦难无能为力的感觉。同时,“华阳洞边石”可能是指一种珍贵的石头,被用来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们。
- 山枯石熟屑作糜,万人食石山不辞: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一种场景,即山体因为长时间没有降雨而干涸,石头在高温下变得非常坚硬,可以用来做食物。但是,即使如此,人们仍然愿意食用这些石头,因为他们知道它们能够提供生命所需的营养。
- 今年石枯屑不得,仙力岂亦因民疲: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疑问,即为什么今年石头已经变得非常坚硬,以至于无法找到可用的食物时,仙界的援助却似乎已经失效了。这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疲惫和无助使得他们的求生意志不再强烈。
- 老榆无皮惨行路,已被强梁析薪去: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一种场景,即榆树已经失去了它的树皮,这使得它看起来非常悲惨。而且,那些拥有权力的人甚至会割取榆树的树枝作为柴火。
- 得钱甚者卖作香,迩见村中复无树: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一种现象,即那些有钱的人正在将榆树卖掉,制作香料。而在他们离开之后,村里再也没有树木存在了。
- 泉乾喜看河底裂,食土一月兼呕吐:
- 注释:这句话描绘了干旱导致河流干枯的场景,并进一步描述了这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这里的“食土一月兼呕吐”可能是在形象地描述人们在极端缺水的情况下的生存状态。
- 已知旦夕委沟渠,反使泥沙葬肠肚: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悲哀的景象,即人们不得不将粪便和泥土倒入沟渠中处理。这样的行为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加剧了人们对生活的绝望。
- 中人活田竭万钱,典衣赁宅绝可怜: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农民为了生存所付出的代价。他们用大量的钱财购买土地和房屋,而这些投入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的生活变得非常可怜。
- 一升一斗得何补,闭户食尽身无绵: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绪,即尽管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们得到的回报却是微不足道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甚至连衣服都穿不上了。
- 勘灾不成或疑诈,堂上书生独悲咤: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担忧和怀疑的情绪。有人认为这场灾难可能是有人故意制造出来骗取民众的钱财和粮食的。而只有一位书生独自感到悲痛和愤怒。
- 舂泥屑石勿浪传,长吏言遭上官骂:
- 注释:这句话提醒人们不要轻信谣言,也不要传播不实之言。同时,它也暗示了某些官员因为贪污腐败而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斥责。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分析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诗人借助民间流传的寓言民谣,揭露了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以及人民生活困苦的问题。诗中提到的仙人、华阳洞边的石、山枯石熟屑作糜等元素,不仅富有象征意义,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成功地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