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送邵太史 入都

平生慕两贤,非友而若师。
束脩好经籍,往往梦见之。
其一钱少詹,识我弱冠时。
注书抉渊原,辨字求据依。
前贤谬称许,谓云戴可追。
东原真天人,我闻恧且疑。
一为校理君,时徵入天扉。
点窜四部书,校录三通碑。
我方走江介,离隔如云泥。
长裾曳朱门,渐蒙孤陋讥。
遭逢得良友,与我斗识知。
汪狂而钱倨,更有洪君奇。
其学乃精绝,独到一世希。
孤蓬生于麻,白沙入以缁。
千年枕经籍,自以元朗期。
欲撰续释文,此事茫无涯。
先抽尔雅篇,虫鸟苦究推。
削其偏傍加,古是而今非。
广摭郭樊孙,高郑乃其枝。
参军小龃龉,叔重吾纲维。
蹉跎未终成,行役以自携。
侧闻校理君,著此二十稘。
声音训诂闲,质证书易诗。
经经自相勘,所失无毫釐。
徵信汉魏儒,阙疑不自欺。
措言又平准,未肯参军随。
亦取正义名,冲远讵等夷。
陆佃郑樵辈,芜秽不足资。
君书若行世,焚砚亦不辞。
后儒苦参订,惟恐微言微。
浮名本浮云,岂以恤已私。
前年走京阙,谒君叩门篱。
握手喜欲狂,礼意不及施。
千言累匈臆,有若丝不治。
又若大泽云,四起无端倪。
徐徐辨涯涘,渐渐如醇醨。
是时君念我,恐有方朔饥。
俾修石渠书,议功以入赀。
所计亦未成,感激肝胆披。
逡巡逐秋风,匆卒走路岐。
君书不曾见,回首以恨滋。
去年客游梁,主者韩昌黎。
好贤苦饥渴,赏我以不羁。
招君载书来,著作于官司。
编年仿司马,当废薛应旂。
君谈始深接,君学方深窥。
暇日出我书,折衷而拾遗。
十言九合辙,闭户法在兹。
微嫌我惊俗,改字搜根基。
我言证佐明,例不避谤诽。
君书列学官,邢炳不敢睎。
眇然当世闲,所待言者谁。
吾终望中丞,功业今皋夔。
圣人重文治,入告必颔颐。
石经最宜奏,次者两庑祠。
光光许叔重,学行纯无疵。
景纯自忠烈,黉舍诵厥词。
柰何小说家,缘饰致诋訾。
中郎比康成,术业无参差。
三贤配游夏,后世颂不衰。
立言古人敦,献可良臣为。
翰林近言官,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州送邵太史入都》是清朝诗人孙星衍创作的一首古风诗,此诗通过描绘邵太史赴任入京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与内容
  • 原文:《入都》
  • 注释: 平生慕两贤,非友而若师。束修好经籍,往往梦见之。
  • 翻译: 一生仰慕两位贤者,既是朋友又如导师。常常梦到他们,学习经书。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述:孙星衍在诗中通过“平生慕两贤”和“往往梦见之”的意象,展现了他对两位学者深厚的敬仰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他对学问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于道德楷模的向往。
  • 情感表达:诗中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情感,特别是对于两位学者的思念和尊敬,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挚和热情。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孙星衍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将邵太史比作“白沙入以缁”,意指邵太史就像一颗明珠被放入了黑色的泥土之中,这既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象征,表达了对友人才华被埋没的惋惜与期盼。
  • 语言特色: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这首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孙星衍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友情、学问和仕途的深刻理解。
  • 社会影响:这首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研究清代文人思想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
  1.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自问世以来,《中州送邵太史(晋涵)》就被视为清中期诗词的佳作之一,受到了后世许多文学评论家和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首诗不仅是孙星衍个人创作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中州送邵太史(晋涵)入都》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及社会环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同时,这首诗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