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洪太史

秉烛论心已有期,尊前霜鬓认依稀。
我惊驹隙三年速,君自龙沙万里归。
折槛风流成盛节,埋轮心事有危机。
不知此后方元白,可仗文章定是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洪太史》是一首由孙星衍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言辞,表达了诗人对洪亮吉的敬仰和对其成就的赞扬。以下是关于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孙星衍,字伯渊,号季逑,清代江苏阳湖人,是乾隆五十二年的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编修。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官场到学术的转变,其著作广泛涵盖了文学、史学、经学等多个领域。
  1. 作品原文
  • 《赠洪太史》的原文如下:
八千里外归来客,不为探奇也打门①。  
愿见已经过半世,相逢何幸在荒村②。  
只身湖海飘零久,百卷文章慷慨存③。  
煨芋分尝坚后约,更须米汁沃灵根④。  
  1. 诗意解析
  • 首联解析:诗人以“八千里外归来客”开篇,描述了洪亮吉远离家乡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洪亮吉的敬意和期待相见的心情。
  • 颔联分析:“不为句”中的“为”字,可以理解为“因为”,表示洪亮吉并非因为好奇而来敲诗人的门;而“愿见”则表达了诗人与洪亮吉相见的愿望。这两句诗既展现了洪亮吉的远行经历,也反映了诗人对其深厚的情感。
  • 颈联解读:诗人描述了自己长时间独自漂泊的生活状态,以及洪亮吉的大量文学作品仍然慷慨存在的现状。这里既体现了洪亮吉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诗人对文学传承的重视。
  • 尾联解析:“煨芋”和“米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养生方法,分别代表了食物和精神的双重滋养。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洪亮吉道德修养和身心发展的祝愿。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八千里外”、“湖海飘零”等,都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深远的意境。
  • 韵律结构:全诗遵循了古代诗歌的格律要求,每句字数和韵脚均符合规范,读起来和谐悦耳。
  •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同时又不失文雅庄重,体现了清代诗歌的典型风貌。
  1. 文化价值
  • 历史文献:《赠洪太史》作为清代的一部重要文献,不仅保存了当时的文学创作风格,也为后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人物评价:洪亮吉作为清代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孙星衍的这首诗则为我们理解其人其作提供了一扇窗。
  1. 启示意义
  • 文学传承的重要性:这首诗强调了文学传承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应重视文学教育和文化传承工作。
  • 人际关系的价值:诗人对洪亮吉的深厚友谊和对其成就的赞赏,启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尊重、理解和支持彼此的发展。

《赠洪太史》不仅是清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清代的文学创作特点,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赠洪太史》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