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文田联

使星驰万里,历吴越豫章巴江畿辅,朗照文星,刘蕡下第,心感试官,悔当年勒帛无心,方叔未登科,恨失孙洪老名士;
方技通九流,合医卜占候命相堪舆,都成绝学,供奉多才,声蜚禁近,痛此日焚琴息响,钟期悲永逝,谁工燕许大文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文田联是一首诗歌,作者是清代诗人孙雄。该诗歌表达了对李文田的深厚情感和崇高评价。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词:

  1. 基本信息
  • 挽李文田联由清代诗人孙雄创作,体现了作者对友人李文田的敬仰之情。
  • 此诗作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此时李文田已辞官还乡,诗中充满了对其人格和学术成就的赞誉。
  1. 诗歌原文及分析
  • 使星驰万里:描述了李文田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其学问和声望如同星辰般照耀四方。
  • 历吴越豫章巴江畿辅:表明李文田的足迹遍及江南等地,他的学问和艺术造诣在地方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朗照文星:形容李文田的才华如同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文人学士的道路。
  • 刘蕡下第,心感试官,悔当年勒帛无心:反映了李文田曾在科举考试中落选,但他对此并不遗憾,因为他意识到科举只是人生众多阶段中的一个,真正的学问在于内心的积累与实践。
  • 方叔未登科:通过这个典故,孙雄可能在表达一种惋惜之情,意指李文田未能像历史上的方叔那样一举成名。
  • 恨失孙洪老名士:表达了对李文田才华未得充分展示的遗憾,同时也赞扬了他作为一位资深学者的地位。
  1. 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 挽李文田联不仅是对个人品德和学术成就的颂扬,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一种反映。通过这样的诗歌,可以窥见晚清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对知识的尊崇态度。
  • 诗中“使星”等词汇富含象征意味,不仅描绘了李文田的才华横溢,也暗喻了其如星辰般照耀后人的志向和精神。
  1. 历史背景
  • 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之际。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文田作为一位官员,其辞官回乡的决定也显得尤为突出。
  1. 艺术特色
  • 孙雄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李文田的才华和人格特质描绘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歌既表现了对李文田的深切怀念,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 读者反响
  • 挽李文田联因其深情而细腻的表达方式,受到广泛的赞誉。它不仅是对李文田个人的纪念,也是对那个时代文化精英的一种致敬。

通过对挽李文田联的深入分析,人们可以看到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它让人们在赞叹古人才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