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黄体芳联

风骨高骞,为朝端凤,露章腾劾,为殿中虎,迨投老江湖,放怀诗酒,又为缑山孤鹤,瀛海闲鸥,朝有谏书,家有赐书,室有楹书,绵永嘉学派,铸吴会人才,丹心报国,铁面锄奸,圣清三百年养士留贻,无如宰相蔽贤,忍使退居桑梓地;
筑馆选俊,似阮芸台,烧车惩奴,似谢芗泉,矧词坛捧杖,洛社图形,更似箨石侍郎,山舟学士,泰山其颓,梁木其坏,哲人其萎,韬南极星芒,隐东瓯云气,天上骑箕,人间绝笔,令子五千里奔丧躄踊,共叹先生有后,从今废读蓼莪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黄体芳联》是清代诗人周家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其全文如下:劾平津去官,遭际圣明,直谏能容汲长孺;传永嘉学派,践履笃实,时论以比陈止斋。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位文人的哀悼之作,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政治理念,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学派的评价与传承,展现了作者对于正直、学问与忠诚的推崇。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分析,《挽黄体芳联》体现了清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清诗在风格上崇尚简洁、质朴,注重表达情感的直接和深刻。周家禄的这首诗以其精炼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示了清诗的典型风貌。诗中的“劾平津去官”一句,既描绘了诗人个人遭遇的政治变迁,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传永嘉学派”一句,则彰显了诗人对学术流派和历史传承的重视。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正是清诗的一大特点。

从政治和文化层面看,《挽黄体芳联》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清中叶,政治局势多变,社会风气亦随之变化。《挽黄体芳联》中所体现的“直谏能容汲长孺”和“传永嘉学派”,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清明的期望,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特别是“传永嘉学派”一句,更是将这一学派的精神内核——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学术态度,与历史上的贤臣典范相提并论,从而赋予了诗歌更深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挽黄体芳联》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研究清代文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思想风貌,还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状况。

《挽黄体芳联》不仅是一首具有文学价值的古诗,同时也是一部反映清代社会历史和文化面貌的重要文献。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清代诗歌和历史的重要资源,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