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姆河畔梦悠悠,人自伤心水自流。
何日乘风便归去,九天探得广寒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迷姆河畔梦悠悠,人自伤心水自流。
何日乘风便归去,九天探得广寒秋。
“五月十六日夜望月二首 其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陵,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世称”王之涣”、”王渔洋”。他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比肩,并称“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公元719年所作,当时他正在汾阳(今山西汾阳市)任县尉。诗中描绘了一个夜晚月色的美好景象: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照得万物皆显生机,连远处山岭上的树木也被映染成银白色。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它展示了王之涣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