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正朦胧,皓魄娟娟入望中。
此影曾经照苏武,银琶谁唱大江东。
五月十六日夜望月二首 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月十六日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杰作之一,属于他的组诗《感遇十二首》。该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五月,当时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在这首诗中,他以月亮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政治和宇宙的深深思考与感悟。
诗的内容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这句诗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月亮在海上升起的景象,展现了月光的美丽和辽阔。接着,“天涯共此时”表达了虽然身处不同地方却共享同一时间的情景,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时性和距离感。
接下来“情人怨遥夜”反映了作者对于远在异地的朋友或爱人的深切思念。夜晚本是宁静和平和的时光,然而当人们不能相见时,这种宁静就被打破了。诗人通过描述深夜的寂静,表达了深深的孤独和不安。
“竟夕起相思”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彻夜未眠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出他对朋友或爱人的思念之深。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描绘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刻,点上蜡烛以驱散黑暗,感受到月光洒满房间的温馨场景。同时,诗人也感受到了露水的滋润,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了诗人无法将满手的月光赠予友人的情感,因为担心这样的礼物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选择回到床上继续做梦,希望能够梦见那个特别的日子或时刻。这里既反映了诗人的无奈,也透露出对未来重逢的美好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一首具有普遍共鸣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