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外祖母联

阿母负继室贤声,知训秉慈帷,抚孤永息芦花变;
外婆赴瑶池仙会,幸欢承舅氏,有子长依萱草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外祖母联》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倪星垣创作的对联,表达了对祖母的深切怀念和尊敬。下面是关于该作品的介绍:

  • 创作背景:《挽外祖母联》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家族观念的变化。倪星垣作为一位文学家,在面对家族和个人的双重困境时,通过创作对联来寄托哀思,表达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 内容赏析:《挽外祖母联》中“人作老娘呼”体现了对祖母的亲切称呼,“梓墓欢迎,虽已及泉如在世”,表达了对祖母去世后墓地的尊重和怀念,而“我承阿母训,为道外婆垂范”则展现了作者受到祖母教导的影响,以及对祖母品德的敬仰。

《挽外祖母联》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家族文化和传统的传承。通过对联的形式,倪星垣不仅表达了对祖母的思念,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此外,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挽外祖母联》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它不仅是一首悼念亡母的挽联,更是一份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挽外祖母联》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