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润联

挥毫对客兴犹豪,卓哉横渠,记曾去岁过从,抵掌快谈明道至;
问疾登堂嗟已晚,行矣元伯,知否故人践约,抚膺痛哭巨卿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张润联》是清末近现代初的文学作品,其作者是倪星垣,字为章,号半农居士,直隶献县周官屯人。以下是对《挽张润联》的相关介绍:

  1. 创作背景:《挽张润联》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当时正值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这部作品的创作,不仅是对张润的个人哀悼,也是对国家命运的一种反思和警示。倪星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张润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时代动荡不安的忧虑。
  2. 主要内容:在《挽张润联》中,倪星垣回忆了与张润的交往和友谊,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他写道:“感恩知己两兼之,忆曩年作客都门,嘘植春风,到处逢人惟说项;把酒论文今已矣,痛此际归真蓬岛,怆怀旧雨,更于何日再瞻韩。”这段文字既体现了张润生前的风采,也反映了作者对其深厚的感情。
  3. 文学价值:作为一部悼亡之作,《挽张润联》在艺术形式上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和韵律。倪星垣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情感表达需求。同时,他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歌不仅具有情感上的共鸣,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这些特点使得《挽张润联》成为清末近现代初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挽张润联》不仅仅是一首悼亡之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交织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