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士元非百里才,宦迹滞辽东,剩有循声留在世;
韩荆州无一面识,讣音传塞北,每为清议惜斯人。
挽李仙根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仙根联》是近现代著名诗人李霁床创作的对联,它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哀愁与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挽李仙根联》:
创作背景:李霁床作为一位近现代的文人,其作品多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情感的复杂纠葛。《挽李仙根联》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其友人李仙根的离世有关,李仙根可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不幸早逝的人物,这样的背景使得对联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文学价值:《挽李仙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手法,作者不仅传达出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死离别的深刻理解。这种对联形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较为罕见,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艺术特点:该对联在语言运用上讲究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例如,“文有声,画有法,仕有棠阴”与“惟惜遐龄乌有,辽东悲鹤化”两句,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此外,对联中的用典也十分丰富,如“辽东悲鹤化”中的“辽东”指的是辽东地区,而“悲鹤化”则暗指李仙根如同失去飞翔能力的鹤一样,无法归来。
情感表达:《挽李仙根联》所蕴含的情感十分丰富,既有对友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惋惜,也有对其家族遭受不幸命运的同情。通过对联的形式,作者将个人的哀伤与社会现实的悲哀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悲痛的宏大情感。
《挽李仙根联》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谊和哀悼之情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对联艺术的独特展现。通过对联这种形式的学习与鉴赏,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