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周逾联

往事不胜悲,曩时嘱我买儒冠,云将谒见阎罗,谁识戏言成谶语;
斯人何处去,今日送君归寿域,只好提携毛颖,频挥老泪写哀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周逾联》是清末近现代初的倪星垣的作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常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某种特定主题。倪星垣的《挽周逾联》,通过其深情的笔触,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感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面貌。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挽周逾联》:

  1. 作者背景:倪星垣,字为章,号半农居士,直隶献县周官屯人。他生活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是一个有深厚文学造诣的文人。他与妻子、儿女的关系密切,家庭和谐。《挽周逾联》不仅是他的作品,也是那个时代文化氛围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2. 内容解析:《挽周逾联》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往事不胜悲,曩时嘱我买儒冠,云将谒见阎罗,谁识戏言成谶语;斯人何处去,今日送君归寿域,只好提携毛颖,频挥老泪写哀辞。”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朋友离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朋友的深深怀念与悲伤。

  3. 文化意义:《挽周逾联》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悼念之作,它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邦和孝道精神。通过这种形式的对联,倪星垣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同时也抒发了对自己家族的思念与不舍。

  4. 艺术特色:《挽周逾联》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通过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5. 社会影响:《挽周逾联》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成为了研究中国文学特别是对联艺术的重要文献。

《挽周逾联》是倪星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其深情的笔触展示了个人感情与社会现实的交织。它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更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