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亲友半凋零,记曩时作客津门,噩信飞来,又报到先生去也;
回首典型空想像,痛此日挽歌蒿里,哀音唱彻,怎忍呼小子听之。

【注释】

挽:送别

逾联:越代相赠的书信。

津门:指北京,因古时京畿为津要,所以称京师为津门。

典型:这里比喻周氏父子的形象或品格。

蒿里:地名,汉时有县名,在今陕西韩城南,是死者葬地,故又称“死灰”。

小子:指作者自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所作。当时诗人正任广东巡抚,在粤北与湖南交界处,有一座叫韶州的府城,是岭南的门户。道光二十一年冬,英国侵略者派军舰到广州挑衅滋事,诗人率兵镇压,并写了两首七律给友人表达他对这次事件的看法:第一首说:“英夷恃强凌我,我亦以威折之。”第二首则写诗人对这次事件的感想:“伤心亲友半凋零,记曩时作客津门;噩信飞来,又报到先生去也;回首典型空想像,痛此日挽歌蒿里;哀音唱彻,怎忍呼小子听之?”诗中用了许多典故,如“津门”、“典型”、“蒿里”,都是用来指代广州和广州一带的。而“挽歌蒿里”则是引用《诗经》“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惟其党人之鄙亵兮,唯族类之薄恶;出出户视,见墓木拱矣!上苍生我兮当生不肖,逢君且不说兮,祸及邵公!”的诗句,表示哀悼之意。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是一首悼念亡友的诗。诗人在广东任职期间,曾与朋友一起参加广州抗英的斗争,但最终没有成功。现在他得知好友已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因此,他在诗中写道:“伤心亲友半凋零,记曩时作客津门”;意思是说,我的一些亲友已经去世了,回想起以前我在天津的时候,他们还在世。“噩信飞来,又报到先生去也”的意思是说,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又听到噩耗传来说我的朋友去世了。“回首典型空想像”,意思是说,我现在想起当年我们在一起时的一些情景,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痛此日挽歌蒿里”,意思是说,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痛苦,就像在蒿里(墓地)里唱挽歌一样。“哀音唱彻”,意思是说,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悲哀之情,唱起挽歌来。“怎忍呼小子听之”,意思是说,我怎么忍心让小孩子来听我唱挽歌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