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女随珠 其二

十年京国洗铅华,千里关山未见家。
官閤牵衣成死别,镜台留照剩空花。
杜鹃屡滴思亲泪,精卫难回泛海槎。
一种天涯匏系感,层峰何处哭韩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女随珠》并非文学作品,而是胡承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年代为清朝,是胡承珙的作品之一

在分析这首诗时,首先应明确其文学地位。《哭女随珠 其二》作为胡承珙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家乡的深切情感。诗中通过描绘京国生活的繁华与离别时的哀愁,以及对镜台留照、空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岁月的感慨。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胡承珙运用了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来抒发感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例如,“十年京国洗铅华,千里关山未见家”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在外十年的经历,更透露出他对于远离家乡的无奈与忧伤。此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中,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理解诗歌时,还需要注意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胡承珙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因此,理解诗歌不仅要关注其表面的诗意,更要深入到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中去,才能真正领会到作品的内涵。

《哭女随珠 其二》作为胡承珙的一首诗作,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