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许君颂慈四首 其二

自违謦欬淞滨去,荏苒兼旬只字无。
小别沧洲隔云汉,乍归秋色老蘅芜。
离怀未饮常如醉,旅邸无花每自吁。
多少相思寄红豆,偶拈一粒胜珊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和许君颂慈四首(其二)》是一首由清末近现代初的祝廷华所创作的诗。该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怀念,也展示了其个人的情感经历和生活态度。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再和许君颂慈四首(其二)注音版》是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祝廷华创作。他的诗作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并被收录在一些诗歌集中。
  2. 诗歌原文:自违謦欬淞滨去,荏苒兼旬只字无。小别沧洲隔云汉,乍归秋色老蘅芜。离怀未饮常如醉,旅邸无花每自吁。多少相思寄红豆,偶拈一粒胜珊瑚。
  3. 诗歌解析:在这首诗中,祝廷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朋友分别后的情景。首句“自违謦欬淞滨去”表达了他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荏苒兼旬只字无”则透露出时间飞逝,留下的只有回忆。“小别沧洲隔云汉,乍归秋色老蘅芜”描绘了重逢时的场景,既显得温馨又带有些许凄凉,反映出离别与重逢之间的复杂情感。“离怀未饮常如醉,旅邸无花每自吁”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对友情的珍视。最后两句“多少相思寄红豆,偶拈一粒胜珊瑚”则是诗人以象征性的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红豆象征着相思之情,而珊瑚则以其珍贵比喻这份情感的价值。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真挚感怀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4. 文化背景与影响:《再和许君颂慈四首(其二)》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末近现代初的社会变革时期,祝廷华作为一位文人,目睹了社会的种种变化,并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再和许君颂慈四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研究清末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料。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思考角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