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别,叠梅樵韵 其一

沧桑陆海荡蛟舟,屈子问天赋远游。
家国沦胥三比日,乾坤萧索四围秋。
伧荒人物争依晋,灭裂衣冠益慕周!
送去如登仙岛路,故山虽好不堪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洪繻,本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月樵,是清末民国初台湾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寄别,叠梅樵韵 其一》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沧桑陆海荡蛟舟,屈子问天赋远游。家国沦胥三比日,乾坤萧索四围秋。伧荒人物争依晋,灭裂衣冠益慕周!送去如登仙岛路,故山虽好不堪留。

  2. 作者简介

  • 台湾沦日后,洪繻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之说,改名繻,字弃生。
  • 清彰化鹿港人,原籍福建南安,其先大父至忠公流寓台湾鹿港,遂家焉。
  • 少习举业,光绪十七年(1891)以案首入泮。十九年(1893)乡试不中。乙未(1895)割台之役,与丘逢甲、许肇清等同倡抗战,任中路筹饷局委员。台湾民主国瓦解后,绝意仕进,潜心于诗古文辞。
  1. 诗歌解析
  • 首联“沧桑陆海荡蛟舟,屈子问天赋远游。”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沧桑陆海之间,蛟舟摇曳。屈子(屈原)发问,天赋予他远游的使命。这里的“远游”,既指屈原的流亡生涯,也暗示诗人自己对远方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 颔联“家国沦胥三比日,乾坤萧索四围秋。”则表达了对家国沦丧的感慨。三比日,指的是三年内连续发生的灾难;乾坤萧索四围秋,描绘了国力衰微、世界寒冷的景象。这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时代的批判。
  • 颈联“伧荒人物争依晋,灭裂衣冠益慕周!”则转向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怀。这里,“伧荒”指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争相效仿晋国的文化;而“灭裂衣冠”则意味着衣冠破碎,无法完整地保持文化传统。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现实文化的不满。
  • 尾联“送去如登仙岛路,故山虽好不堪留!”则是一种无奈的告别。诗人将自己比作仙人,但仙岛之路并非终点,反而让人心生留恋。即使故乡再好,也无法停留,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和现实的挣扎与无奈。
  1. 艺术特色
  • 洪繻的诗作在形式上追求古体诗的传统美,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 在情感表达上,洪繻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

洪繻的《寄别,叠梅樵韵 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历史感悟的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的史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美好生活和未来方向的追求和憧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