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难诗

丙申十三载,正月上元时。
苍茫闻盗贼,东方光迷离。
须臾门巷里,四路皆贼骑。
翻身下床走,颠倒衣裳披。
骨肉各自散,对面不相辞。
单身赴东邻,越墙又度篱。
篱高不可度,足失刺伤皮。
我身已难保,焉复顾四肢。
后围到邻家,东西莫所之。
邻翁似认我,见我长叹咨。
汝是读书人,不走尚在兹。
我有夹墙内,急入莫再迟。
携我杵臼后,墙实狭且卑。
推我侧身入,戒我勿动移。
墙头盖荐棘,墙面挂席箕。
布置未及已,贼忽劈门楣。
老翁亟他往,霍霍响矛□。
魂飞胆似落,噤气勿嘘吹。
中有两小女,展转声嘻嘻。
低头掩其口,高声反问谁。
惟贼眼奢侈,玉帛与珠玑。
急打东房去,无心恋茅茨。
不知谁家妇,娇娆哭甚悲。
曰马奔封豕,绎络走青丝。
哀声与铁杖,懔慄寒心脾。
漫漫长夜窟,手足无所施。
低头若颈折,自卯及夕曦。
皮肉已尽死,局蹐不知疲。
炮声四五动,哄闻势少绥。
拨身杂众人,脱袍去接䍠。
要命争先走,不复知忸怩。
路逢我妻在,偕出东城陴。
顾我虽得脱,父母尚未知。
母年六十六,父年近期颐。
平时少行走,何以经险巇。
父母养子时,百年有所资。
生我不得力,身完纵何为。
行人指示我,适间有二耆。
云是贵家翁,双双东驱驰。
从此十里许,尚可相攀追。
既听消息真,但走且莫羁。
新来海上贼,数万满城弥。
年少市棍徒,白裹混相欺。
男妇尽被掳,寸草不复遗。
去去何甸甸,搰搰田沟澌。
所遇多流血,呻吟道傍尸。
往来动契阔,悲号振平菑。
担甑或负釜,抱子或牵牺。
攘攘数百辈,杂沓相挤推。
夜深后岭道,雨后北山崥。
既无灯火具,径滑泥又滋。
水涡并突口,白影互相疑。
平生苦短视,十步九僛僛。
山麓逢幼弟,仗尔来扶持。
安乐重友生,兄弟急难宜。
迢迢逾岩谷,群峰势参差。
昏鸦哺数子,林树声喔咿。
寒坑泉幽咽,野竹风飔飔。
回首斗城中,烈火照通逵。
黤黰气上积,皇天惨不怡。
暮宿王家庵,晨过大寺基。
深山雪如练,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逃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属于五言古诗的体裁。这首诗创作于盛唐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751年(大历五年),此时杜甫正避臧玠之乱,故诗作中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感慨

在文学形式上,《逃难》展现了杜甫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作为唐代“诗圣”杜甫的作品,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而著称。《逃难》不仅体现了杜甫个人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美学特征。杜甫擅长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表达深刻的情感与思想,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内容上看,《逃难》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揭示了唐代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及其对普通百姓的影响。诗中的“五十白头翁”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本人的沧桑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的贫困和苦难。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无奈和悲凉感伤。

从历史背景来看,《逃难》的创作不仅是杜甫个人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真实反映。杜甫生活在唐代的安史之乱期间,这场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动乱给无数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逃难》不仅是对个人困境的描述,更是一部时代悲剧的缩影。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杜甫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能,也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承担。

在鉴赏角度上,《逃难》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悲愤的诗作,它还是研究唐代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自己的笔触记录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此外,《逃难》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经验借鉴。

《逃难》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而且在内容上也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生活困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领略到杜甫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这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