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清风亭故址

又斜阳、晚林一抺,天空飞破归鸟。
危亭觅遍蓬篙径,咫尺谢家山到。
吟未了。
算好景、如前好句还输眺。
初三月早。
看一缕吟魂,寒鸦争瘦,逗去碧波小。
当年事,此地放歌孤啸。
狂来几侧乌帽。
诗名天地成何补,身后一椽谁保。
吟愈峭。
把长句、风前漫博先生笑。
思君欲老。
怕骑鹤还来,此间亭上,留得醉中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摸鱼儿·清风亭故址》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辛弃疾任湖南漕时,与同僚王正之在小山亭的酒席中。词中描绘了春天匆匆归去、惜春情绪和对落花的哀叹等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其豪放派词风著称。他的词作内容丰富,风格豪迈,善于运用典故,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词作原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3. 词作鉴赏

  • 艺术特色:此词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自然,形象生动传神。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词人对春天的留恋与无奈。
  • 情感表达:词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春天的无限留恋以及对春天无情离去的哀愁。
  • 艺术手法:使用了大量的拟人化和比喻手法,如“画檐蛛网”“惹飞絮”等,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1. 历史文化背景
  • 创作背景: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年从湖北漕移到湖南,与同僚王正之在小山亭举行宴会,饮酒赋诗。此次聚会的背景为宋代文人雅集的典型表现。
  • 词坛地位: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在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后来的词坛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文化意义
  • 文化传承:辛弃疾的词作不仅丰富了宋代词的艺术内涵,也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其词风对后世尤其是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精神价值:辛弃疾的词作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依然保持希望和勇气。
  1. 社会影响
  • 历史影响: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成为研究宋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 现代价值:虽然时代变迁,但辛弃疾的词作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摸鱼儿·清风亭故址》不仅是辛弃疾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辛弃疾个人生平的重要文献。通过学习这篇词作,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如何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