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斜阳、晚林一抺,天空飞破归鸟。
危亭觅遍蓬篙径,咫尺谢家山到。
吟未了。
算好景、如前好句还输眺。
初三月早。
看一缕吟魂,寒鸦争瘦,逗去碧波小。
当年事,此地放歌孤啸。
狂来几侧乌帽。
诗名天地成何补,身后一椽谁保。
吟愈峭。
把长句、风前漫博先生笑。
思君欲老。
怕骑鹤还来,此间亭上,留得醉中草。

【注释】

清风亭:即今杭州西湖之孤山。

斜阳:指夕阳。

篷篙径:指小舟行于水上的路径,也指诗人泛舟湖上的小道。

谢家山:指南朝时谢灵运隐居的地方(今浙江临安西北)。

初三月:初秋的月亮。

吟魂:诗魂。

碧波:形容湖水的颜色。

几侧:微侧。

乌帽:古代文人戴的一种高高的帽子,这里指文人墨客。

长句:长篇的诗句。

先生:对人的尊称。

骑鹤:乘着仙鹤升天的意思。

【赏析】

此词为作者游孤山时所作。上片写景抒情,以写景起兴,由眼前的美景触发了作者对往昔往事的回忆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下片则抒发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对友人的祝愿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咏怀之作。

词的开头“清风亭故址”,点明了本词的主题——重游清风亭。清风亭,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西麓,相传是南朝齐谢灵运所建。据《太平寰宇记》,清风亭“去孤山二里许”。此处原无亭,后人因谢灵运名此亭曰清风,而名其地为清风山。

过片承前启后,由写景过渡到抒情。“又斜阳,晚林一抺”两句,是说此时正值日薄西山之际,一片树林中飞鸟归巢。“又”字表明这是一次新的游赏活动,而“斜阳”、“晚林”、“归鸟”等意象则营造出一种落日余晖、万物归寂的氛围。“危亭觅遍蓬篙径,咫尺谢家山到”两句,进一步描绘出词人游赏时的神态和心境。词人沿着曲折的小径,寻觅着那传说中的蓬篙径,终于来到了谢灵运所建的清风亭旧址。这里的景色虽然与谢灵运当年所居之地相仿,但已经物是人非了。“吟未了”三句,词人感叹自己虽然有优美的诗句,但与眼前这好景相比,却似乎不如从前了。

词人接下来通过设问,表达了他对美好景象的向往:“初三月早,看一缕吟魂,寒鸦争瘦,逗去碧波小。”这三句是词人游赏时的所见所闻。“初三月早”,既点出了时间,又暗示了天气的转凉。“看一缕吟魂,寒鸦争瘦”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西湖边秋天景色的特点,也暗含了词人内心的感受。“逗”字用得极妙,它既写出了寒鸦争抢着向小洲上游的情状,又写出了它们争抢食物的急迫心情,更写出了词人心中对这种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词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当年事,此地放歌孤啸。狂来几侧乌帽。”在这里,“当年事”指的是当年谢灵运在此地吟咏山水的情景。“孤啸”二字,既写出了词人在此地独自吟咏时的孤独感,又写出了他内心豪放不羁的性格。“狂来几侧乌帽”三句,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他曾经多次游历名山大川,也曾一度仕途得意。然而,如今他却只能坐在清风亭旧址上独自饮酒作诗。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与不平。

词人发出这样的慨叹:“诗名天地成何补,身后一椽谁保?”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自己一生功名的无奈与失望。他曾经渴望能够留下千古传世之作,但是如今他已经年老体衰,连自己的诗名都无法流传下去。同时,他也感到自己的身后之物无人能够继承,不禁发出了深深的感慨。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游清风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咏怀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