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日法祭酒式善邀同人至极乐寺小憩分韵得月字

我前游莫釐,正值早春月。
涛声犹在耳,迫促诣京阙。
凡花几开谢,月祇两圆缺。
船头经花朝,马背阅佳节。
我病何敢辞,我劳谁可述。
风沙眯人目,红紫色不别。
雷车时聒耳,尘土鼻仍窒。
蜗庐甫能定,春去已飘忽。
花开思走避,俗恐砭肌骨。
偶得学士椷,邀我叙契阔。
宾朋集三五,饭罢强之出。
前游虽隔岁,门径亦粗别。
桃李七八丛,纷披倚禅窟。
纵谈当世事,喜罢或呜噎。
侧闻秦陇蜀,兵苦不得歇。
至尊忧黎元,御殿每日昃。
时时思谠论,何异饥与渴。
开诚布条教,欲使黎庶活。
柰何诸大吏,敷告尚不实。
民犹困科敛,吏不奉法律。
文书巧相抵,百变难致诘。
居然贪欺成,不复畏斧锧。
两湖全陜地,事变可胪列。
因循及弛废,百事待刚决。
倒县诚已久,水火救宜切。
我官非谏静,讵敢肆笔舌。
幸多同志友,肝胆素郁勃。
能言固堪贵,尤在通治术。
敷陈政之要,置彼事纤屑。
虽争焚谏草,道路有传说。
吾侪究多幸,贮见荡平日。
花前时时来,一醉百忧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四月二日法祭酒式善邀同人至极乐寺小憩分韵得月字》是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法祭酒(即当时的司法官员)的邀请下,与同僚们在至乐寺小憩,并进行了一次分韵作诗的活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和分析:

1. 主题与情感

  • 法祭酒的邀请:这首诗反映了白居易作为司法官员的社会角色和职责,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文人雅兴和社交能力。通过参加这种形式的活动,白居易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加深了与他人的关系,这对于他的政治和社会网络构建是有益的。

  • 同僚间的互动:诗歌中的“极乐寺”不仅是一个休憩地点,也是一个文人聚会的场所。在这里,白居易和朋友们通过诗词交流思想,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个人生活,也为社会交往提供了平台。

    2. 艺术手法

  • 对仗工整:白居易擅长使用对仗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在这首诗中,“四月二日”和“法祭酒式善邀同人至极乐寺小憩分韵得月字”等句子都体现了他对仗的巧妙运用。

  • 押韵技巧:诗中提到的“韵”是指诗歌中特定部分的音韵相同。在这首诗中,作者可能使用了特定的押韵技巧来增加诗歌的音乐美感。

    3. 文化背景

  • 唐代的文化氛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普及。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文人墨客之间相互欣赏对方的才华,并通过诗词进行交流,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

  • 佛教的影响:佛教在唐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许多寺庙成为了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至乐寺可能是白居易和其他文人交流的一个场所,这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唐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

    4. 历史影响

  • 传播方式:白居易的《四月二日法祭酒式善邀同人至极乐寺小憩分韵得月字》在当时的传播过程中,可能通过文人圈子的口传身教,以及后来的印刷技术,使得这首诗得以保存下来,并被后人广泛传颂。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还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教育理念,如通过诗文来修身养性、提升道德修养等。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文人间的友谊和相互尊重的精神。

    5. 现代价值

  • 人文精神的体现:现代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而白居易的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种人文精神的典范。在当今这个强调人际关系的时代,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 艺术鉴赏: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如何创作诗歌也是一种艺术鉴赏的方式。通过了解古人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6. 建议

  • 深入研究:对于学者和研究者来说,深入研究这首诗的背景、创作过程以及其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价值观。

  • 文化传承:鉴于这首诗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建议加强对其的研究和传播,以促进对唐代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同时,也可以将其纳入学校的教学课程中,让学生从小就能够接触并欣赏古典文学。

通过对这首《四月二日法祭酒式善邀同人至极乐寺小憩分韵得月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古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到对今天社会生活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