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日抵巴里坤

南山高瞰城,下复裂深谷。
巉岩千丈堞,排齿入山腹。
晴天飞雪霰,即已没车轴。
阴寒中人深,肩背苦瑟缩。
千里留战地,往往鬼夜哭。
年残风益暴,客至裹重幄。
灯火集一城,宵惊烛光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廿八日抵巴里坤》是清代诗人洪亮吉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南山高瞰城:描绘了一座山峰高耸,俯瞰着整个城市的景象。
  • 下复裂深谷:进一步描述了山势陡峭,下方有深邃的峡谷。
  • 巉岩千丈堞:形容山峰险峻如千丈城墙一般,排布整齐如同牙齿般深入山腹。
  • 晴天飞雪霰:描述了即使在晴朗的天气下,雪花也能在天空中飞舞。
  • 即已没车轴:表达了大雪覆盖车辆的情景,意味着道路被积雪完全覆盖,无法前行。
  • 阴寒中人深:反映了阴冷天气中人们的寒冷感受,暗示着恶劣的环境条件。
  • 千年留战地:暗示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战争,历史久远。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洪亮吉采用了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来勾勒出巴里坤的自然景观,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通过对比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巴里坤的自然美景,也传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战争遗留影响的反思。
  • 文化内涵:作为清代的作品,《廿八日抵巴里坤》融入了许多当时的社会文化元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1. 诗歌背景
  • 作者简介:洪亮吉,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他的诗作以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 创作时间:此首诗的创作年代为清嘉庆年间,具体年份不详。
  • 文学价值:《廿八日抵巴里坤》作为洪亮吉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该诗在形式上采用五言古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 情感表达:洪亮吉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历史意义:通过对巴里坤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关注和思考。
  1. 现代应用
  • 教育价值:在现代教育中,《廿八日抵巴里坤》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清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 文化旅游:该诗所在的地理位置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亮点,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文化氛围。
  • 学术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清代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学者来说,《廿八日抵巴里坤》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廿八日抵巴里坤》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历史记忆和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清代诗人洪亮吉的艺术才华,还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