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泛小舟渡沅江寻梅

城外清江江外草,草色已迎船。
人在烟波欸乃间。
渡口夕阳山。
隔岸酒帘招我去,春意在渔湾。
醉插江梅帽影偏。
携得一枝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武陵春·泛小舟渡沅江寻梅》是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词。《武陵春·泛小舟渡沅江寻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作品,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沉婉的格调,表达了诗人对春愁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号他山,浙江海盐人,清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 查慎行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诗风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
  1. 诗词原文
    城外清江江外草,草色已迎船。人在烟波欸乃间。渡口夕阳山。

  2. 艺术特色

  • 全词语言平淡,格调沉婉,没有过多的修饰,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达。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间接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郁。
  • 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如“草色已迎船”、“人在烟波欸乃间”,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1. 情感分析
  • 通过“人在烟波欸乃间”等句可以看出,诗人在宁静的自然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渡口夕阳山”暗示了诗人对于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文化背景
  • 该词作于清代中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矛盾和文人心态都较为复杂,这些元素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武陵春·泛小舟渡沅江寻梅》是查慎行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感慨与内心的苦闷与忧郁。这首词不仅体现了查慎行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