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唐实君游江西

猛雨撼城城欲动,粘天黄潦如霾霿。
阜城门外一丈泥,马溅花鬉四蹄壅。
问君此时有底急,结束轻装挟飞鞚。
故人奉诏赴西江,才子持衡推小宋。
旧开东阁交最契,揽辔南行邀与共。
文章取士意已轻,科目成名俗犹重。
如君致身本高第,头白挽强方命中。
可怜进士不得进,上积千薪苦沈壅。
竞传枳棘争集猴,纵有梧桐偶栖凤。
纷纭野马巧乘隙,狼籍醯鸡工覆瓮。
侏儒饱死方朔饥,曷不江湖且陶纵。
我留辇下大可笑,妄觊微名上乡贡。
初闻逐客姑逡巡,旋悔为儒被嘲弄。
吹竽鼓瑟两难强,贯虱屠龙等无用。
布衣有骨天所怜,老大宁能逐侪众。
惟君知我谓我真,往往清吟托闲讽。
郊园木床连曲尺,荷气藤阴满香巷。
风光不碍冷澹游,日月正宜潇洒送。
君今别我忽径去,舍矢难追弦就控。
此邦山水要君诗,岂独飞云标画栋。
匡庐旧有读书地,我昨留题满岩洞。
待君再上紫霄峰,他日游仙记同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唐实君游江西》是一首描写旅途艰辛的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诗中的“敬事堂”可能是作者所居住或创作诗歌的场所,而“唐实君”则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从诗中可以看出,此诗可能作于诗人与唐实君共同出游之时,或是其送别之友时所作。

  2. 诗歌原文:猛雨撼城城欲动,粘天黄潦如霾霿。阜城门外一丈泥,马溅花鬉四蹄壅。问君此时有底急,结束轻装挟飞鞚。

  3. 诗歌解析

  • 环境描绘:诗的开篇通过“猛雨撼城城欲动,粘天黄潦如霾霿”来描绘了一幅暴雨倾盆、天地间一片混沌的画面。这里的“猛雨”和“粘天黄潦如霾霿”形象地展现了大雨如何撼动了城墙,使得天空如同被黄色的雨水覆盖。
  • 人物状态:“阜城门外一丈泥,马溅花鬉四蹄壅。”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旅途中的艰难。泥泞的地面使得马匹难以前行,泥巴溅到了马鞍上,四蹄都变得不通畅了。这种描述传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面临的困境的深切同情。
  • 内心感受:“问君此时有底急,结束轻装挟飞鞚。”在这段描写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此刻心境的理解。他问朋友为什么如此急切,是因为担忧还是因为其他原因?紧接着,诗人以“结束轻装挟飞鞚”来形容友人为了应对恶劣的天气而采取的措施,暗示着友人不畏艰难,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1.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整首诗通过对比大雨与晴朗天气、泥泞与干净土地之间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例如,诗中将“猛雨”与“粘天黄潦”并置,强调了暴雨的猛烈和连绵不断。同时,“一丈泥”与“马溅花鬉”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前者强调了环境的恶劣,后者则突出了马的行动不便。
  • 情感抒发:诗歌通过对旅途中艰难景象的生动描绘,以及对友人心情的细腻理解,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情谊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身的忧思。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 语言精炼:整首诗用词简洁,但意境深远。例如“猛雨撼城城欲动”中的“猛雨”和“城欲动”,既形容了风雨的猛烈,又预示了接下来可能的困难,体现了语言的凝练和深邃。
  1. 主题探讨
  • 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友人旅途中所遭遇困难的描绘,以及表达自己对他处境的理解和支持,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和珍视。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友情常常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 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诗中的自然景象不仅仅是背景,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认识。通过对暴雨、泥泞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感,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 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虽然诗中未直接提及具体的社会事件,但通过对旅行者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艰难前行的描述,可以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状况或者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普遍心态。
  1. 文化意义
  •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送唐实君游江西》不仅展现了唐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风情和人文景观的珍贵资料。
  • 在文学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这种古典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唐诗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同时,它也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豪放风格,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还传递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观。通过对这样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送唐实君游江西》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对旅途中艰难困苦感慨的诗歌,它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