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周濂溪先生废祠

尼山大圣人,重去父母邦。
人情非得已,孰肯违故常。
先生少而孤,依舅居丹阳。
母殁即葬此,后乃官南康。
官贫久不归,迁柩于九江。
仁心重庐墓,卜筑匡山傍。
托名寓濂溪,中岂忘故乡。
同时往还辈,无若苏与黄。
犹不谅此意,作诗徒夸扬。
我来千载后,拜公谒祠堂。
荒畦被秋禾,四野烟茫茫。
湓城贤太守,为政持大纲。
度地面三峰,种莲池中央。
煌煌谥告石,举废今方将。
愿备洒扫人,幸勿挥门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查慎行的《经周濂溪先生废祠》赏析

查慎行创作的诗歌《经周濂溪先生废祠》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文学作品。诗中描绘了周濂溪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其影响,表达了诗人对于周濂溪先生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

该诗以简洁的文字勾画出周濂溪先生的生平轨迹。首句“尼山大圣人,重去父母邦”便直接点名了这位古代儒学大师——周濂溪先生,并强调了他的儒家思想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接下来,“人情非得已,孰肯违故常”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道德伦理时往往需要违背常规选择。这两句不仅表现了周濂溪先生的崇高地位,也为后续的叙述铺垫了背景。

随后,诗中通过“先生少而孤,依舅居丹阳”等句子,展现了周濂溪先生的早年生活及其家庭背景。特别是“母殁即葬此,后乃官南康”,这句直接提到了周濂溪先生的母亲去世后,他选择在家乡安葬,并最终担任南康的官职。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他的个人经历,还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诗中还提到了周濂溪先生对庐墓的态度:“仁心重庐墓,卜筑匡山傍”,这两句表达了周濂溪先生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他不仅重视自己的住所,更注重与故乡的和谐共生。这种情怀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远意义,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托名寓濂溪,中岂忘故乡”表明周濂溪先生虽然以濂溪之名传世,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故乡。这一点从他“迁柩于九江”、“度地面三峰,种莲池中央”等细节中可见一斑,这些都体现了他在生前对故乡的眷恋。

这首诗通过对周濂溪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情感世界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个人致敬,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鼓励我们珍视并继续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