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道中寄恒斋太守

山行宜寂寞,独往翻踌蹰。
一遇同游人,决起兴有馀。
颇累贤地主,聚粮办篮舆。
晓来风色好,初日明烟墟。
千岩排空来,势若掖以趋。
但闻空翠里,竹树声疏疏。
我今心力衰,事事不迨初。
预愁无杰句,何以酬匡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庐山道中寄恒斋太守》是一首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查慎行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山水之间微妙关系的探索。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作者简介
  • 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浙江海宁人。初名嗣琏,后改名慎行,号他山、查田,晚号初白,因筑初白庵而居,故又自号初白。查慎行少受学黄宗羲,精《易》工诗,名闻禁中。
  1. 诗歌原文
    山行宜寂寞,独往翻踌蹰。一遇同游人,决起兴有余。颇累贤地主,聚粮办篮舆。晓来风色好,初日明烟墟。千岩排空来,势若掖以趋。但闻空翠里,竹树声疏疏。我今心力衰,事事不迨初。预愁无杰句,何以酬匡庐。

  2. 诗歌赏析

  • 自然与人的和谐:查慎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诗中提到“山行宜寂寞,独往翻踌蹰”,反映了诗人在独自旅行时的感受,这种孤独和徘徊的情感与庐山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 人文与自然的交融:诗中的“一遇同游人(谓王琴村)”一句,表明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旅行体验,也展示了诗人与自然之间深刻的联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1. 诗歌艺术手法
  • 意象的选择:查慎行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如“空翠里”、“竹树声疏疏”,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和深刻思考。
  • 情感的表达: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庐山之行的喜悦和期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生活态度的追求和向往。

《游庐山道中寄恒斋太守》不仅是查慎行个人旅行经历的记录,更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诗歌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文化修养以及对自然美的感悟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