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青坛侍御归里

来乘骢马来,去驾柴车去。
烟光绿上垂杨梢,春浅东门送行处。
东门多少罢官人,太息何烦感直臣。
但使朝廷无阙事,不妨归作太平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吴青坛侍御归里》是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朝廷无阙事、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面将从诗歌内容、艺术手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来乘骢马来,去驾柴车去。烟光绿上垂杨柳梢,春浅东门送行处。”
  • 译文:骑马而来的你,驾着柴车离去。在春天的微风中,绿色的柳树枝头轻轻摇曳。东门外的离别之地,春意尚浅,但离别之情却深沉。
  1. 诗歌内容分析
  • 场景描绘:诗中通过对“烟光绿上垂杨柳梢”这一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季节特征,也象征着友人即将踏上归途,春意盎然的背景与友人即将离去的情景相呼应,增添了一份别离的哀愁。
  • 情感表达:通过“东门多少罢官人,太息何烦感直臣。”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那些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官之人的同情。同时,诗人也在表达自己对朝廷无阙事、能够太平盛世的期盼和向往。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也展现了他对友人归去的深深祝福。
  • 主题深挖:整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抒发离别的情感,以及寄托对国家太平盛世的期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人格情怀。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关切。
  1. 艺术手法探讨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来乘骢马来,去驾柴车去”的对比,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出行方式,前者象征着尊贵、荣耀,后者则代表着简朴、朴素。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丰富而深刻。
  • 象征手法:诗中的“烟光绿上垂杨柳梢”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杨柳象征着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烟光则代表着朦胧、不确定的未来,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 修辞技巧:诗人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将“烟光绿上垂杨柳梢”比作“春浅东门送行处”,既形象又富有诗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场景之中。
  1. 历史文化背景
  • 查慎行的生平:查慎行(1650年—1726年),字嗣仲,一字悔余,号他山,浙江海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康熙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等职。查慎行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其作品多以抒写忧国忧民之情为主,被誉为“清词之宗”。
  • 诗歌创作时期:查慎行创作《送吴青坛侍御归里》的时期,正值清代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的文人多有关心时局、忧国忧民的情怀,查慎行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 诗歌的社会影响:查慎行的这首诗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认为是清代诗歌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查慎行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和价值观。此外,这首诗还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送吴青坛侍御归里》不仅作为查慎行个人作品的一部分,也是清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