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出东便门

朝出国东门,言循潞河湄。
层冰裂厚地,雪光照曜之。
草短没烧痕,老杨交枯枝。
晨曦暧我颜,我鬓初有丝。
自从客京洛,三遍东风吹。
藏身人海中,发兴乃更奇。
谁能当此日,一鞭出寻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元日出东便门》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查慎行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字悔余,号他山、初白,浙江海宁人。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还涉及经学研究与编纂工作。查慎行少受学于黄宗羲,精研《易经》。他的作品在康熙年间就已闻名,并被选入南书房。
  2. 原文内容:《元日出东便门》描绘了诗人清晨离开国都东门时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日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诗中“朝出国东门,言循潞河湄”勾勒出诗人早晨离开京城的景象;“层冰裂厚地,雪光照曜之”则生动地刻画了冬日的清冽和冰雪覆盖的自然景观;“草短没烧痕,老杨交枯枝”反映了季节变换中的荒凉之感。这些诗句共同构筑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清晨,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3. 主题思想:该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情感的体验,传达了一种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在这首诗中,查慎行运用了典型的意象,如“晨曦”、“雪光”等,通过这些意象的对比和交织,形成了一种深邃的意境,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和哲理的表达。

《元日出东便门》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味。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和欣赏,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