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增江吴友日

珠江回棹十年踪,遥望鳞飞百尺松。
爱我莫题鹦鹉赋,思君重见鹧鸪峰。
高楼雨色消兵甲,远树晴岚听鼓钟。
已奏德星还聚井,应知膝上有人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怀增江吴友日》是一首清朝诗人施洪烈创作的诗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施洪烈,字少章,号东湖,清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抒发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诗歌原文
    珠江回棹十年踪,遥望鳞飞百尺松。
    爱我莫题鹦鹉赋,思君重见鹧鸪峰。
    高楼雨色消兵甲,远树晴岚听鼓钟。
    已奏德星还聚井,应知膝上有人龙。

  2. 诗歌鉴赏

  • 意象丰富:诗中的“珠江”与“百尺松”等元素,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还寓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 情感深沉:“爱我莫题鹦鹉赋,思君重见鹧鸪峰”这两句,通过对鹦鹉和鹧鸪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 哲理意味:最后两句“已奏德星还聚井,应知膝上有人龙”,则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哲学思想。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珠江的壮观与个人的渺小,以及战争与和平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 象征手法:如“百尺松”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鹧鸪峰”则可能隐喻着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1. 历史背景
  • 该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但文人墨客仍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风貌。

《寄怀增江吴友日》不仅是施洪烈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清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