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过十八滩遇兵艘连下

客路重阳日,横帆十八滩。
涛声摧壁立,山气助人寒。
过客迷花渚,归师束锦鞍。
书生今老矣,曾把宝刀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过十八滩遇兵艘连下》是清代诗人施洪烈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重阳佳节中旅途上的艰辛与自然景色的壮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施洪烈:施洪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以创作五言律诗著称。他的诗歌多反映了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诗词原文
  • 客路重阳日,横帆十八滩。 这句诗描述了旅行者在重阳节这天,面对着十八个险滩,横着船帆继续前行的艰难情形。
  • 涛声摧壁立,山气助人寒。 这里描绘了水声的巨大冲击感,使得岩石仿佛要被冲走一般,同时山间的冷气也让人感到寒冷,增添了旅途的艰辛。
  • 过客迷花渚,归师束锦鞍。 过路的旅人迷失在花草丛生的河边,归来的士兵则收起了华丽的马鞍,准备休息。这句话通过对比,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旅途状态。
  • 书生今老矣,曾把宝刀看。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增长,曾经拥有并使用宝刀的感慨。
  1. 主题思想
  • 旅途中的艰辛:这首诗通过对十八滩的描述,传达了长途跋涉中的困难和不易,体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
  • 对自然的描写:诗中对涛声、山气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以及大自然的力量。
  • 人生的感慨:通过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当前状态的反思,诗人展示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深刻理解。
  1. 艺术特色
  • 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施洪烈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能够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画面。
  • 深刻的意象:诗中的“涛声”、“山气”等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1. 历史文化背景
  • 清代文化: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多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化特点。施洪烈作为当时的重要诗人,其作品自然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
  1. 现代意义与影响
  • 文学鉴赏:《九日过十八滩遇兵艘连下》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享受和深度的美学体验。
  • 历史研究:此诗作为研究清初文人生活和心态的珍贵资料,为历史学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施洪烈的这首《九日过十八滩遇兵艘连下》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诗歌,它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生活、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