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台中人士 其二

昔贤清节恐人知,后世徒工作茧丝。
百姓可真无疾苦,一身何必计盈亏。
醵金父老偿官急,馈米胥徒感旧悲。
输与百钱相送别,高风吾已愧当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台中人士其二》是清代诗人姚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前人的尊敬与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简介
  • 姚莹,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清代诗人。他于嘉庆十三年中进士,后在鸦片战争期间担任台湾道,成功设计击退英军。战后因“冒功欺罔”被贬官至四川。咸丰初年复起用,后任湖南按察使。
  1. 作品原文及解析
  • 《留别台中人士(此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中的第二首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前辈清节的敬重和对自己处境的自省。其内容如下:昔贤清节恐人知,后世徒工作茧丝。百姓可真无疾苦,一身何必计盈亏。醵金父老偿官急,馈米胥徒感旧悲。输与百钱相送别,高风吾已愧当时。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以“昔日清白之节恐人不知,后世徒劳之人如织网之丝”开头,表达了对先贤清廉节操的敬仰。同时,“百姓或许没有痛苦,但自己何必计较得失盈亏”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接着,“父老捐助以金,为官者急迫还债;友人馈送粮食,令人感念往昔悲欢。”展现了民间与官员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所引发的复杂情感。
  • “献出一百钱来作告别礼物,惭愧自己当时的高尚情操”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与自责,以及对过去行为的追悔。
  1. 文化与社会背景
  • 这首诗创作时正值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外侵的压力。姚莹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官员,不仅关注军事防御,也关注民生问题和文化传承。
  •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往往需要兼顾政治、军事与文化事业,而姚莹的这首诗也体现了他对于这些方面的深刻思考。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了,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仅展示了姚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通过对比“清节”与“工作”的行为,诗人传达了一种对于廉洁与务实之间矛盾的反思,这种反思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留别台中人士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前贤敬意和自我反省的诗歌,也是一部展现清代晚期社会状况的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理解历史,也可以从中汲取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