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女三首 其三

传业方今羡蔡邕,慰情那更比陶公。
明知此恨古人少,哭女偏当无子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女三首·其三》是清代诗人姚世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同情和对传统社会观念的挑战。以下是对《哭女三首·其三》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传业方今羡蔡邕,慰情那更比陶公。
    明知此恨古人少,哭女偏当无子翁。

  2. 作者介绍:姚世钰(1695—1749),字玉裁,号薏田,浙江归安(今浙江省嘉善县)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学者,以诗文清隽高洁、贯穿经史、有所考订而著称。他的一生虽未大展鸿图,却有着不俗的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 作品解析

  • 艺术手法:《哭女三首·其三》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将悲愤的情感直接抒发于笔端。诗中“传业”和“慰情”两个短语,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人陶渊明的敬仰,认为他能够超越世俗,找到精神上的安慰。然而,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来说,这样的情感似乎并不被充分理解和接受,因此作者发出了“明知此恨古人少”的无奈之叹。
  • 主题深意:诗中的“哭女”指的是作者自己的女儿,而“无子翁”则暗示了作者在家族中未能延续血脉的遗憾和无奈。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揭示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和家庭角色的传统观念。

姚世钰的《哭女三首·其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首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如何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寻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