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烟霞洞赠学信长老

檐角挂钱江,掉头失西湖。
意识远始明,近山转模糊。
入洞探雨窟,结屋通云衢。
老僧不说佛,清与山同臞。
了知众生性,料理食与居。
精神到盐豉,土木神工俱。
移坐得山情,留客锄春蔬。
我佛至悲苦,度世愿已虚。
师能解世法,但取近者娱。
耳中万松声,味之成笙竽。
他山自晴雨,吾归寻敝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烟霞洞赠学信长老》是清朝俞明震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俞明震,字秋帆,清代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意蕴深远而著称。
  1. 作品原文及注释
  • 檐角挂钱江,掉头失西湖。意识远始明,近山转模糊。入洞探雨窟,结屋通云衢。
  • 老僧不说佛,清与山同臞。了知众生性,料理食与居。精神到盐豉,土木神工俱。移坐得山情,留客锄春蔬。我佛至悲苦,度世愿已虚。
  1. 赏析与评析
  • 诗中“檐角挂钱江,掉头失西湖”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 “意识远始明,近山转模糊”则表达了诗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的道理和心境的变化。
  • “老僧不说佛,清与山同臞”则展现了诗人对于僧侣生活的理解和感慨。
  1. 创作背景
  • 《游烟霞洞赠学信长老》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游历烟霞洞并结识一位学信长老有关。这段经历让诗人深受启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赠予长老的诗作。
  1. 艺术特色
  •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游烟霞洞赠学信长老》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深入理解这首诗,可以更好地领略俞明震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