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挂钱江,掉头失西湖。
意识远始明,近山转模糊。
入洞探雨窟,结屋通云衢。
老僧不说佛,清与山同臞。
了知众生性,料理食与居。
精神到盐豉,土木神工俱。
移坐得山情,留客锄春蔬。
我佛至悲苦,度世愿已虚。
师能解世法,但取近者娱。
耳中万松声,味之成笙竽。
他山自晴雨,吾归寻敝庐。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檐角挂钱江 -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画面,钱塘江水从寺庙的檐角流过。”钱江”可能指的是中国浙江省的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的主要河流之一。
2. 掉头失西湖 - 此句表达了一种失落感,可能是因为诗人看到钱江而忘记了或失去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这里的“西湖”是指位于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
3. 意识远始明 - 这一句表达了随着距离的增加,视野逐渐开阔,对事物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清晰。
4. 近山转模糊 - 当靠近某个物体或地方时,其细节可能会变得不清晰。在这里,它可能意味着在远处观察山时,细节变得模糊,而在接近时,这些细节又重新变得清晰可见。
5. 入洞探雨窟 - “雨窟”通常指的是洞穴中积聚的水珠形成的滴落声,可能是一个描述深入自然景观的声音和景象。
6. 结屋通云衢 - 这句话描述了一种建筑风格,即屋顶连接着通向高处的通道,可能是为了通风或者观赏天空。
7. 老僧不说佛 - 这句诗可能表达了一种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内省,即使面对僧人也不直接说出“佛”,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去体验和理解“佛”。
8. 清与山同臞 - 这一句使用了“臞”字来形容僧人的清瘦,暗示他的生活简朴,远离世俗繁华。
9. 了知众生性 - 了解众生的本性或本质。这里可能强调了对人性深层次的理解。
10. 料理食与居 - 管理和安排食物和住所,可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11. 精神到盐豉 - “盐豉”是一种调味品,这里可能指通过精神层面的修养达到了一种高超的境界。
12. 土木神工俱 - 这里的“土木”可能指的是建筑材料,而“神工”则是指精湛的建筑技艺。整句话可能赞扬了建筑的美观和实用。
13. 移坐得山情 - 通过改变坐姿来感受山林的氛围。
14. 留客锄春蔬 - 这是一句描写日常生活场景的诗句。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15. 我佛至悲苦 - 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慈悲为怀理念的认同和赞美。
16. 度世愿已虚 - 可能指的是通过修行或修炼达到了某种境界,但最终发现这种追求其实并无实际意义或结果,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思考或感慨。
17. 师能解世法 - 这里的“师”可能指的是老师或智者。“解世法”可能意味着理解或洞察世间法则或道理。
18. 但取近者娱 - 可能表示虽然理解世间的道理重要,但在生活中,还是应该享受那些简单、快乐的时刻。
19. 耳中万松声 - 这一句可能描绘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听到万松林中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
20. 味之成笙竽 - “味”可能指的是品味、欣赏或体验。“笙竽”是古代乐器,可能暗示着通过艺术和美的欣赏来达到心灵的愉悦。
21. 他山自晴雨 -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观点。可能暗示我们应该关注外部世界,以及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境和经历。
22. 吾归寻敝庐 - “敝庐”可能指的是简陋的小屋或住所。这句诗表明诗人想要回到他的小家,寻找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总结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佛教教义的深刻体会。通过对山水、建筑、饮食、修行等元素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喧嚣、追求心灵平静与智慧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