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令 秋夜与阶青弟作

有意听疏砧。
悠悠客思深。
笑年来、每逐征尘。
千里家山清夜梦,天际月,最关情。
金粟认前身。
心如秋水明。
绕东篱、戏扑流萤。
漫擪玉箫吹古怨,惊宿鸟,振双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楼令·秋夜与阶青弟作》是清代诗人俞庆曾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俞庆曾是清代著名的文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历史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如他的作品风格、生活经历等。
  • 创作时期:此诗作于清代晚期,具体时间不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及文人的生活状态。
  1. 诗歌原文
  • 全文展示:《南楼令·秋夜与阶青弟作》的原文如下:“有意听疏砧。悠悠客思深。笑年来、每逐征尘。千里家山清夜梦,天际月,最关情。金粟认前身,心如秋水明。绕东篱、戏扑流萤。漫擪玉箫吹古怨,惊宿鸟,振双翎。”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有意听疏砧”传达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笑年来、每逐征尘”则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中的辛劳与奔波有着深刻体会。
  • 意境描绘:全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索。
  1. 文化影响
  • 历史价值:该诗作为清代的代表性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成就。
  • 教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魅力。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清代是一个封建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许多文人在这一时期内面临着国家政治和社会动荡所带来的种种压力。
  • 个人经历:俞庆曾的个人经历可能对其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如“疏砧”、“家山”、“明月”等,都是诗人用以表达情感的重要元素。
  • 节奏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处理得当,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赏析建议
  • 朗读感受:在朗诵这首诗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和节奏的把握,以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
  • 深入思考:鼓励读者深入思考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以促进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南楼令·秋夜与阶青弟作》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词,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让我们能够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面貌以及他们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通过阅读和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