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遂昌道中

怅迢迢、千山万壑,竹杖芒鞋轻度。
满面上、蛮烟瘴雨。
不觉沉沉天暮。
村店茅檐,朦胧淡月,照梦儿归去。
又却被、无赖村鸡,未晓唤回,依旧草床孤旅。
天渐明、朝炊才罢,又走羊肠歧路。
行李半肩,萧条书剑,尽染枝头露。
过岭来倦矣,危亭且自少住。
怪竹筐、携来焦饭,簌簌万千沙土。
手掬寒泉,坐餐林下,不辨甘和苦。
劝行人且饱,前途未知谁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二时·遂昌道中》是清代诗人俞士彪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信息:俞士彪,一名为“飒”,字名为“季瑮”,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曾任崇仁县丞,与毛先舒、徐士俊、丁澎、毛奇龄等文人有唱和之作,并著有《玉蕤词钞》2卷。
  • 创作时间:《十二时·遂昌道中》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其风格推断,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其任官期间或之后。
  • 诗作内容:诗中描述了诗人在遂昌道中的所见所感。首句”天渐明朝炊才罢,”描绘了清晨的景象,朝晖初照,炊烟袅袅上升。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又走羊肠歧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曲折与艰难。
  1. 诗歌原文
  • 天渐明,朝炊才罢,又走羊肠歧路。行李半肩,萧条书剑,尽染枝头露。
  • 村店茅檐,朦胧淡月,照梦儿归去。又却被、无赖村鸡,未晓唤回,依旧草床孤旅。
  • 天渐明,朝炊才罢,又走羊肠歧路。行李半肩,萧条书剑,尽染枝头露。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俞士彪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歌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 情感表达:诗中的自然景物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通过山川、云雾、月亮等自然元素,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感慨。
  • 文化内涵:诗中不仅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还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这首《十二时·遂昌道中》不仅是一首描写旅途艰辛的诗词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文化,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