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二 寄内

不道轻离,竟成久别。
因循过了花时节。
青衫红袖泪痕多,英雄儿女伤心血。
裘敝囊空,鱼沉雁绝。
近来愈觉思家切。
若言归梦总无凭,只须问取三更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其二》是一首由清代俞士彪创作的古诗词。下面从作品的基本信息、创作背景、文学鉴赏等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1. 作品信息
  • 作者信息:俞士彪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诗人,有《玉蕤词钞》留传于世。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 标题解读:《踏莎行·其二》是其名篇之一,全篇共有四句,内容涉及离别、相思等主题。
  • 语言风格:俞士彪擅长使用古典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1. 作品内容
  • 起笔:“不道轻离,竟成久别”表达了分离的无奈与长期的分别。
  • 情感深化:“因循过了花时节”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哀愁。
  • 情感高潮:“青衫红袖泪痕多,英雄儿女伤心血”描绘了人物因别离而流泪的情景,以及因离别而产生的英雄主义式的情感。
  • 结尾:“若言归梦总无凭,只须问取三更月。”则是对这种无法实现的梦想的一种哲理性的反思,通过询问月相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词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感国事之艰难和个人命运之坎坷,因此这类描写离别与相思的作品颇受欢迎。
  • 作者经历:俞士彪曾官至崇仁县丞,后因各种原因辞官归隐。这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的起伏和无常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 社会环境: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文人聚会频繁,这些因素都为俞士彪创作此类题材的诗词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如“三更月”这一意象,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含着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寂寞。
  • 情感表达:全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 结构布局:诗的结构清晰,前后呼应,情感层层递进,使得整首诗歌层次分明,感情充沛。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清朝的文学作品,它为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化价值:通过对古代文人诗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和离别的主题。
  • 教育价值: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情感真挚,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和心灵慰藉。
  1. 相关人物
  • 俞士彪与其同时代其他文人的交流也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例如他与毛先舒、徐士俊等的唱和,显示了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

《踏莎行·其二》是一首情感细腻且充满诗意的古诗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也可以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