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一 咏雁

呖呖哀鸣,翛翛倦羽。
经年也学人羁旅。
烟汀沙渚恐无凭,不曾寄得书儿去。
上苑荒凉,衡阳间阻。
有人独倚阑干数。
楼头过尽万千行,残霞落照秋江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其一咏雁》是清代诗人俞士彪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绘孤雁的哀鸣和倦飞,表达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感慨与思念之情。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基本信息:俞士彪是一位著名的清朝诗人,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美。
  • 创作时间:《踏莎行其一咏雁》创作于清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的历史阶段,但俞士彪能够从自然中寻找到慰藉,这也反映了他的诗风偏向于宁静与内省。
  1. 诗词原文
  • 呖呖哀鸣,翛翛倦羽。经年也学人羁旅。烟汀沙渚恐无凭,不曾寄得书儿去。上苑荒凉,衡阳间阻。有人独倚阑干数。楼头过尽万千行,残霞落照秋江暮。
  1. 诗词鉴赏
  • 情感表达:整首词充满了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深深思念。通过对孤独大雁的描写,诗人抒发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寂寞与无奈。
  • 意象运用:俞士彪在这首词中巧妙地使用了“烟汀沙渚”、“残霞落照”等意象来营造一种凄清、苍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 艺术手法:全词采用白描手法,直接而真切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状态。这种简洁而深刻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俞士彪的这首词因其精湛的艺术成就而被后人传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其评价甚高,认为其诗作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词创作于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知识分子都在寻求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解脱。在这样的背景下,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承载了人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 个人经历:俞士彪的个人经历也可能对他创作此词产生了影响。作为一名远离家乡的文人,他很可能亲身经历了类似的情感体验,因此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并表达这种情感。

《踏莎行其一咏雁》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词作品,它背后蕴含的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热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