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遇风

水势何浩浩,大风起震泽。
涛涌欲断岸,湍急碎日色。
连山束两旁,横波不能溢。
万古荡其崖,土尽见山骨。
回思发棹初,湖面波光碧。
归舟未移时,涛头已千尺。
心自轻江潭,身已苦反侧。
归来卧匡床,犹似风湍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湖遇风”是一首描绘大湖遭遇强风的古诗,由清代诗人侯凤芝所作。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与美丽。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诗作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与文人的思想情感。
  • 作者信息:侯凤芝,作为一位清代诗人,其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1. 内容解析
  • 自然景观描绘:“水势何浩浩”,直接点明了大湖的浩渺与宽广,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 气象变化的描述:“大风起震泽”,通过风的强劲来表达大自然的威力,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波动。
  • 动态描写:“涛涌欲断岸,湍急碎日色”,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将波涛汹涌的景象与太阳被湍急水流击碎的情景相融合,形象地表现了大风暴的力量。
  • 环境变化:“连山束两旁,横波不能溢”,描述了大湖周围山峰的雄伟以及横波对湖水的影响,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壮观。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通过“水势”、“风起”、“浪涌”、“日色”等自然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动感与生命力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面对自然界力量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景象的向往。
  • 修辞技巧:诗中使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具有深刻寓意的古代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文化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审美教育:通过对“太湖遇风”等经典作品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生态启示:诗中的自然景象也提醒现代人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太湖遇风》不仅是一首展现自然之美的作品,也是一首富含哲理和深情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力量与美的自然世界,让人在赞叹之余,也能深思自然与人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