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势何浩浩,大风起震泽。
涛涌欲断岸,湍急碎日色。
连山束两旁,横波不能溢。
万古荡其崖,土尽见山骨。
回思发棹初,湖面波光碧。
归舟未移时,涛头已千尺。
心自轻江潭,身已苦反侧。
归来卧匡床,犹似风湍激。

太湖遇风

水势何浩浩,大风起震泽。

涛涌欲断岸,湍急碎日色。

连山束两旁,横波不能溢。

万古荡其崖,土尽见山骨。

回思发棹初,湖面波光碧。

归舟未移时,涛头已千尺。

心自轻江潭,身已苦反侧。

归来卧匡床,犹似风湍激。

注释:
太湖:指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和浙江省之间。
何浩浩:形容水势浩大。
大风起:形容风很大。
涛涌欲断岸:波浪汹涌,好像要把岸边的堤坝冲垮。
湍急碎日色:水流湍急,把太阳的光线也打碎了。
连山束两旁:山脉连绵,像绳子一样束在两边。
横波不能溢:横波(即逆波)无法溢出。
万古荡其崖:历经万年,岩石被波浪冲刷得只剩下山骨。
回思发棹初:回想当初划船时的情景。
归舟未移时:归船还没有移动。
涛头已千尺:浪头已经高达千尺。
心自轻江潭:自己觉得江潭很平静,没有波澜。
身已苦反侧:身体已经因为颠簸而感到痛苦。
卧匡床:躺在床上休息。
犹似风湍激:仍然像是狂风暴雨的冲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太湖遇风景色的长篇七言古诗。诗人在诗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太湖遇风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水势何浩浩”,用“浩浩”来形容水势浩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紧接着的“大风起震泽”,将风力之大与震泽相联系,进一步突出了水的浩大。然后,诗人描绘了太湖遇风时的景象:“涛涌欲断岸,湍急碎日色。”波浪汹涌,仿佛要冲垮岸边的堤坝;水流湍急,把太阳的光都打碎了。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太湖的壮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诗人又以“连山束两旁,横波不能溢”来形容太湖两侧的山峰如绳索一般束紧,横波(即逆流)无法溢出。这种描绘让人感受到太湖的辽阔与深邃。最后两句“万古荡其崖,土尽见山骨”,则是对太湖历久弥新的描述,表达了一种时间流转、自然更迭的意境。

诗的最后一句“回思发棹初,湖面波光碧”则回到了诗人刚刚划船的场景,湖水波光粼粼,美丽如画。这两句诗既呼应了前面的内容,又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温馨与宁静的色彩。

这首诗通过对太湖遇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命活力和自然力量的敬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