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寄粤东示儿子

一纸平安寄,依依别意深。
青山游子路,白发老人心。
岭上梅频寄,樽中酒细斟。
此行非得已,不必论升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月寄粤东示儿子》是清代诗人金应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金应澍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

金应澍的诗歌创作,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著称。作为清代诗人,金应澍的创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面貌。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为载体,抒发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其中《十月寄粤东示儿子》便是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诗中的“青山游子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种游子思乡之情在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但金应澍将这种情感转化为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展现了其深邃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岭上梅频寄,樽中酒细斟”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中得到的精神慰藉。这种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的手法,是古代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技巧。

“此行非得已,不必论升沈”则透露出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豁达态度和对名利得失的超然心态。这体现了诗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的能力,也反映了他追求高洁人格的坚定信念。

《十月寄粤东示儿子》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记忆。它不仅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清代文人群体共同心声的体现。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与研究,人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更能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