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湘上即事

白发嬉春日,红颜醉酒时。
病多思旧里,事少积新诗。
倦鸟飞难定,寒梅放较迟。
欲归归未得,计拙有谁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戌湘上即事》是清代诗人金应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金应澍(1695年—1765年),字若虚,号南溪,清代著名文学家,尤以诗歌见长。他的诗作多反映了清初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后人的推崇。其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 诗歌原文
    白发嬉春日,红颜醉酒时。
    病多思旧里,事少积新诗。
    倦鸟飞难定,寒梅放较迟。
    欲归归未得,计拙有谁知。
  3. 诗歌赏析
  • 主题内容:《甲戌湘上即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诗人通过对“白发嬉春日”和“红颜醉酒时”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场景的描述,表达了对青春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病多思旧里,事少积新诗”这两句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反映出他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整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透露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金应澍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倦鸟飞难定”这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彷徨无措;而“寒梅放较迟”则通过自然界中梅花开放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不屈。此外,整首诗的押韵和节奏也处理得相当到位,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社会意义: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甲戌湘上即事》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它更是清初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诗中的“白发”、“红颜”等元素,以及“病多思旧里,事少积新诗”等诗句,都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这种深刻的社会意义使《甲戌湘上即事》成为了研究清初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1. 历史背景
  • 作者生平:金应澍生于1695年的清朝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早年他曾一度仕途不顺,但在中年之后,他逐渐放下仕途的烦恼,转向文学创作。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 社会环境:金应澍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金应澍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惑。
  1. 文学价值
  • 诗歌技巧:金应澍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 思想深度:金应澍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更在思想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甲戌湘上即事》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命运、理想等深层次问题的反思。这种思想的深度体现了金应澍作为一名文学家的思想高度。
  1. 文化影响
  • 后世评价:金应澍的诗歌在当时就已经受到了文人墨客们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然、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使他成为清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后世对他的诗作更是赞誉有加,许多学者和评论家都认为,金应澍的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 传承影响:金应澍的作品不仅在清代有着重要地位,其影响还延续到了现代。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都会受到金应澍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金应澍诗歌的影子。因此,可以说,金应澍的诗歌不仅是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也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甲戌湘上即事》作为清代诗人金应澍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和文化层面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清代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