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未遂旅顺督战之行,谁以奇才慰公子;
永莫追天津论文之乐,空将痛泪抚君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恨未遂旅顺督战之行,谁以奇才慰公子;
永莫追天津论文之乐,空将痛泪抚君儿。
《挽李经述联》是范当世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李经述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未竟事业的惋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副对联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范当世(1854-1904),初名铸,字无错,后字肯堂,江苏南通人。他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文人,与吴汝纶为密友,并深受张裕钊影响。在光绪年间,范当世曾为李鸿章幕僚,专攻文言文,兼学苏轼、黄庭坚的诗风。
对联内容:《挽李经述联》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恨未遂旅顺督战之行”表达了对李经述未能实现其军事抱负的遗憾,第二部分“永莫追天津论文之乐”则反映了对李经述未能继续追求学术理想的哀伤。整副对联以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对李经述一生的缅怀与敬意。
文学价值:《挽李经述联》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成就,被选入桐城吴闽生选编的《晚清四十家诗》,其中收录最多的便是范当世的作品。此对联不仅体现了范当世的文学才华,也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末文人精神风貌的重要史料。
《挽李经述联》不仅是范当世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更是他对于李经述这位好友的深情追忆。通过对这副对联的学习与品鉴,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清代晚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