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杨碧 春柳

风似剪,剪出万千金线。
无力解将斜照绾,笛吹春又晚。
不种灵和前殿,舞断柔腰谁见?
替诉长亭攀折怨,枝头莺百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垂杨碧 春柳”是一首晚清时期创作的词,作者是林朝崧。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1. 基本信息
  • 作者:林朝崧,晚清时期词人,台中市雾峰区人,曾入邑庠,补廪生,后避乱泉州。
  • 创作背景:林朝崧的作品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对国家动荡时期的感慨。
  1. 作品原文
    风似剪,剪出万千金线。无力解将斜照绾,笛吹春又晚。不种灵和前殿,舞断柔腰谁见?替诉长亭攀折怨,枝头莺百啭。

  2.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林朝崧的《垂杨碧·春柳》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该词运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其中“风似剪”一句,生动地刻画了春风的轻盈与细腻;“无力解将斜照绾”则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受。
  • 情感表达: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感伤。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词作于清朝末年,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文化意义:《垂杨碧·春柳》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文人的思想与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
  1. 艺术价值
  • 语言艺术:林朝崧以其精湛的语言技巧,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春日景色之中。
  • 情感深度: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和深刻感悟,传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变化,使得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情感共鸣。

“垂杨碧 春柳”不仅是晚清时期文学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那个时代文人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关推荐